搜资讯

联系手机微信:15005910202
TOP
根雕知识“崖柏根雕的题名及创作”
[ 编辑:吾根  |  时间:2016/7/3 9:57:47  |   浏览:  次  |   来源: 中国根雕  |   作者:根雕中国 ]
崖柏根雕的题名及创作,作者:刘勇

崖柏根雕的创作,是艺术家移情于自然形态的高级精神活动过程。
整个崖柏创作的过程,选材、观根、立意、抽象、提炼、取舍、工艺、定位,都是在艺术家主观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左右下完成的。从毛料,到崖柏根雕艺术的脱胎,化茧成蝶,都与艺术家的艺术思维息息相关。
 一切有价值的艺术品,必定是有思想的精神产品,艺术的精神呈现。这实际上也是艺术家思想境界,思想的深邃、丰盈和审美价值追求的体现,决定并直接影响了艺术作品的高低雅俗的品格。
崖柏,自然界以自然规律生成的物种之一,又如何与艺术链接成为深受喜爱的崖柏根雕艺术品呢?

起名,或者说命题,就成了崖柏根雕不可或缺的艺术创作要素构成之一。给作品命题,可以说是整个创作过程中的灵魂,是最终作品成功与否,格调高低雅俗的判评重要标准。

为何将命题看的如此之重?短短的几个字,怎么会成为作品的灵魂?成为精神的内涵载体?!我们常说:“艺品既人品”,也就是说,“人品”决定了“艺品”。给作品命题,起名,是作者思想内涵的语言形式表达,是与作品的“形”骨肉相连的“艺形”。“言”为心“声”,心“声”是作者的思想,精神以“艺”为形的凸现。因此,崖柏根雕,只有“形”而无“心声”,作品就缺乏了思想的深度和厚度,作品是有“形”无意的苍白形式主义;只有深刻的思想表达意愿而无承载它的优美形式,作品是不会让人感动的。这就如同人的手,是有手心和手背组成的一样。崖柏根雕,从毛料到“艺术品”,毋庸置疑,作者的思想“移情”于崖柏之“形”,是崖柏与艺术链接成为“崖柏根雕艺术”的“催化剂”。

我们先从艺术起源谈起。
诸多艺术起源理论中的“模仿说”,“再现说”等我们省略,只谈与崖柏根雕更具“亲缘”关系的“移情说”。
在中国各门类艺术中,绘画、诗词、民间艺术、雕刻,都倾重于“移情”,即人将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四季变化、天时地理、一景一物、一花一草,都可用来托寄个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之情,抒怀言志的观照物,拟人化的人格、精神载体。
尤以中国的唐诗宋词为移情的艺术经典范本,并成为中国艺术最高的境界和品格。
例如,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经典的“移情”,人感动了,看到美丽的花都象自己的心情一样,也落下眼泪;人离别了,鸟的鸣叫变成伤心的音调。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可能,在艺术移情的思维中,却是让人坚信不移;花儿可以落泪,鸟叫可以惊心!

这就是艺术思维的移情之说,颇具中国艺术风格和情调的意蕴。移情的想象思维,可以将自然界中的万物,都随艺术家的情怀、理想、志向、人格、随心所欲的翻来履去,随心所欲,如诗句:“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因为艺术的“移情”,雨可以变成红色的,象浪一样翻滚,山可变成人视觉中的小桥!

那么,崖柏,是生长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的物种之一,从植物学的角度,它不需要情怀,理想、爱情、志向、抱负,它也无所谓美与不美,它只按照它的自然属性和规律存在着,既不要人类社会的身份认定,也不需要起个注册个体认定的名字去上户口,那么,给崖柏起名,唯一的需求是艺术家移情于柏,抒发个人情怀、理想、志向的观照物,艺术情怀的载体。

让我们用一篇崖柏根雕作品赏析来诠释艺术是如何移情于崖柏的:


崖柏根雕《涅槃》赏析

对拢的主枝干,合抱着中心空灵,丝网般的舍利细技,这些细技似连似断,如弦如网。细处若游丝。团处若蛛体。苍虬、古拙的形式意味,青灰的表面沉积色,让人们的视知觉联想穿越了千年时空……它曾经了风华正茂的青春,意气昂扬的盛年,硕果累累的金秋。而眼前悲怆中不失坚忍的“面容”,无语的诉说着它生命中经历过的电闪雷鸣,风霜雨雪,山摇地动,但它仍然挺立着,即便是满身的沧桑印痕!它仍然以另一种生命的姿态,坚毅地迎来送往春夏秋冬。所有生命的美丽,都在“涅槃”中辉煌绽放。
这件崖柏根雕作品,用它苍凉、悠远而悲怆的形式意味,隐寓,观照着人的生命历程中,恰如它的曾经。

这篇对崖柏根雕作品的赏析,用艺术的思维,将本不搭界的人和物,链接成精神层面的相互观照和移情,这就是崖柏之“形”,被艺术家以提炼、取舍、重置、升华为艺术之形的转换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神奇的艺术思维过程,是从“物形”融铸艺术家独特个性化审美判断,审美理想,精神特质的艺术创作过程。这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就是给崖柏根雕起个名,用学术语言就是:题名。


艺术品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就是形式所承载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内涵。题名,是真正体现了崖柏由“物形”转换,升华为“艺形”的高级精神活动的创作过程。

为何如此看重给作品的提名?
因为在给作品提名的思维过程中,作者的精神特质,情感世界,都在这一过程中彰显,人也因这种艺术思维和创造性的劳动,处于一种脱离现实生活,享受“绝对精神”(黑格尔)的审美愉悦过程。这种“绝对精神”,既在艺术理论中所言的精神的高贵特质。许多艺友在交流中,都认识到题名的重要性,并询问题名的功夫和决窍。

题名的功夫何在?或者说如何给崖柏根雕作品起个形意相融,意蕴灵动深远,内涵饱满的题名?
一句话,题名的功夫在根外,这里所言的题名“功夫”,已经不是给作品起个标题记号式的“名”,而是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中彰显作者思想、情感、艺术个性的灵魂之“名”。
前面已经谈过,给崖柏根雕题名是重要的艺术创作思维过程,这个过程中主导艺术创作的是艺术家,艺术家的思想,毫无疑问是艺术家艺术悟性、修养、天赋、性格、情感色彩、文化底蕴、知识储备、世界观的总和。真正的崖柏根雕艺术作品,廖廖数字的题名,是艺术家思想睿智的闪光。


睿智的题目,与天赋有关,但更多的是作者生活的历炼和积累。
睿智的题名,与作者文化知识的逐步积累成正比,与作者勤奋好学的阅读、思考、关注呈现饱满的开放。艺术家的思想,不是空洞的概念。

因此,崖柏根雕艺术的题名,功夫在根处。也只有根处的我,不断进行文化知识的储备、积累,不断在社会生活和创作中完善个人的人格修为,作品才有可能从自发的,初始的审美情趣,升华跃进到更高的审美理想的艺术创作阶段和层面。

这里,就又出现一个新的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有人会问:难道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不是一回事吗?!可以肯定的回答,既有关联,却不在一个高度。

审美情趣,是一个民族从祖先文化传承中人人都可享受、人人都可轻而易举继承的文化遗产,它是一个民族无意识认同的精神财富。例如,我们的民俗民风、民间文学、歌舞、民间艺术,宗教题材的雕刻技艺,祈福文化等等,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审美情趣”追求。崖柏根雕有许多题名,都具有这种审美情趣的特质,如“五谷丰登”、“年年有余”、“五子登科”、“喜鹊登枝”、“长寿神仙”、“笑口弥勒”、“喜庆吉祥”等等,都属于民族传承的审美情趣题材。

而审美理想,则是时代的艺术家,从时代的现实社会中,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独创的艺术风格,独立的视界观察思考,独有的精神内涵,既有传统根基,又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品。这就是具有时代精神和语境的“审美理想”价值的崖柏根雕艺术品。审美理想,包含了当代艺术家对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文关怀、人类命运、生命存在价值的追问和反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国际美术双年展的序言中说:“对于未来的描绘也成为艺术史的重要篇章,古今中外每个时代的绘画或雕塑等艺术作品中都有鲜明而生动的印记。当代中国走向未来的姿态举世瞩目,中国也还需要了解一个走向未来的世界,我们当下的现实世界并不理想:生态危机、地震、海啸、洪水、飓风、瘟疫、核污染、战争、宗教纠纷、恐怖袭击等天灾人祸,时刻威肋着人类的生存,也威肋着人类的未来,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以及文明的冲突所引起的对未来的普遍焦虑,便我们探索未来的任务变得更加重要而紧迫……艺术家将他们关注的目光,创作的题材,都投向了现实社会的诸多焦点,表达了当代艺术家的社会担当精神和特立独行的思考立场。

唯有以此创作立场创作的崖柏根雕作品,才具当代审美理想的价值和意义。这里所言的艺术品,无论是从题材、技法、风格上,都彰显出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和时代语境。我们还是用题名为例来诠释这一问题,有位文学家如此说:“第一个将女人比喻为花儿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的,是庸才。第三个……〔省略评价〕。

纵观崖柏根雕目前的题名和题材,祈福、宗教和无厘头的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太平盛世的渲染,掩去了现实中“人与自然的紧张关以及文明的冲突所引起的对未来的普遍焦虑”。尤其是一些扭曲、异化宗教本义的“弥勒手捧金元宝”的崖柏根雕宗教题材作品,便人“不知其云其所以云”!崖柏在自然界中“须知凌霜傲雪质,不是繁华队里身”的人文精神启迪,却被以崖柏为材质的作品渲染的急功近利世俗思想撞击的粉身碎骨!如此纠结、矛盾,相悖的作品,如何也不能与现代崖柏根雕的审美理想表达相提并论和连结成艺术。


而目前的崖柏根雕界,在火热的媒介宣传中,的确出现了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悖论和纠结,一方面言崖柏取之不易,如何珍贵,另一方面却又呈现出暴殄天物的粗制滥造,地摊式推销,毛料身价水漫崖柏根雕艺术品,一味的“毛料展销”博览会活体生料仍在以“市场经济”,“大众文化享受”的堂皇籍口大行其道,使崖柏是“木中之首”、“国之瑰宝”的商业炒作不攻自破。

这种以名利生财为主的崖柏热,一方面淹没、阻碍了崖柏艺术向审美理想层面探索高、大、上作品的诞生,另一方面,是在炒衰、唱败崖柏艺术可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之路。

在这种情势下,崖柏界的艺术家、艺术院校的教授,资深收藏家,及业界真正的有识之士,应为崖柏文化的可持续繁荣、健康发展,站出来进行积极的引导,从文化的角度引导业界放眼并关注现实人类的诸多并不如人意的问题;从艺术创作的实践论,鼓励业界的艺术家,多创作具有时代思想的艺术品,多举办公益性的文化普及活动,多进行创作实践和学术研讨并重的研创会,才是当前繁荣发展崖柏文化急需的发展战略。

针对崖柏界的创作现状,一次研讨会,一篇短文,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学术问题。
例如:崖柏自然形与崖柏艺术美的关系
崖柏审美的心理过程
崖柏审美心理与时代语境的碰撞与契合
崖柏文化价值在“市场经济”中的迷失
崖柏根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崖柏根雕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崖柏根雕艺术与中国哲学的渊源

这些未探知的学术理论领域,亟需业界文化、艺术精英去思考。
感谢首届“凤凰杯”崖柏艺术展为我们崖柏文化艺术搭建的论坛平台。
探索之路已开启,希望之光就在前方。

       (中国根雕投稿、洽谈私人微信号:mugendiao)

ps:根雕知识整理来自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微信QQ:22690630

      (中国根雕互联网第一根雕网www.cngendiao.com


】 【打印】 【微信】 【返回顶部

二维码